需氧菌性阴道炎的研究现状
发布时间:
2018-06-06
需氧菌性阴道炎的研究现状
姜蕊
【摘要】 氧菌性阴道炎(aerobic vaginitis,AV )是近年来被人们逐渐认识的一种阴道感染性疾病 ,主
要 由于阴道内乳杆菌减少或缺失 ,需氧菌感染而导致 的阴道急性炎症 。主要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 ,脓性
白带,外阴及阴道黏膜充血明显,伴有性交痛、外阴瘙痒等症状。A V 也是临床常见的阴道炎之一,发病率
较高,易发生混合感染。目前国内外对此病的认识不足,有关研究报道较少。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
清楚 ,更缺乏统一 的、规范化的诊 断标准以及公认 的 、有效 的治疗方案 。
【关键词】 需氧菌性阴道炎 ; 阴道菌群; 临床特征 ; 诊断; 治疗
需氧菌性阴道炎(aerobic vaginitis,AV)是临床上阴道感染的一种,近年来被人们逐渐认识,发病率较高,主要表现是脓性白带、阴道充血等急性炎症症状 ,其常见病原体主要是大肠埃希菌 、链球菌、葡萄球菌等
较少 。本文将 A V 的研究进展综述 如下 。
一、概述
阴道炎是妇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虽然一些临床常见的阴道炎,如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 C )、滴虫 阴道炎 (trlchom onal vaginitis,TV )及 细菌性 阴道病(bacter i al vaginosis,BV )的临床特征及 诊治已被熟练掌握,但仍存 在临床上无法解释的阴道炎 J。1968 年 ,Gardner 首次提出 了脱 屑 性 阴 道 炎 (desquam ative inf lam m atory vaginitis,D IV )的诊断,以阴道未成熟鳞状上皮细胞脱落、大量脓性 白细胞及阴道明显的炎性体征为临床特征的阴道感染性疾病。但在过去的40 年中,有关 D IV 的研究报道很少,对此病的认识几乎毫无进展,治疗是经验性用药 ,临床治疗成功率很低。2002 年 ,D onders 等 从微生物学 、免疫 学及 临床特征方 面提出了需氧菌性 阴道炎(aerobicvaginitis,A V )的概念 ,认 为 DIV是 AV 的严重类型,并提出了A V 的诊断标准。
1.A V 的发病率:关于具体的 A V 发病率,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报道,并且关于 A V 混合感染的研究也不多。国内范爱萍和薛凤 霞 对 516 例因不同阴道炎症状就诊患者的研究显示,A V 76 例,占 14.7%。在76 例 A V 患者中,58%发生了混合感染,并且易与 BV 、V V C 或 TV 等的病原体合并感染。国外有对70 例主诉阴道分泌物增多、有异味或伴外阴瘙痒的患者研究发现,有 21 例患者发生了混合感染 ,占 30%,其中最常见的混合感染为 V V C 合并 A V ,或者 VV C 合并 BV 。国内林怀宪等 报道,在 246 例阴道炎患者中,混合感染为 103例(41.9%) ,在 103 例阴道混合感染患者中,AV + BV 57 例(55.3%) ,AV + V VC 25 例 (24 3%) ,AV + rV l5 例 (14.6%) ,AV + V V C + B V 5 例(4.9%)。目前国内有报道认为临床上 40% ~50%以上的阴道炎为混合感染 J。因此,在临床诊断 AV 时 ,要注意排除其他病原体 的混合感染 。
2.A V 时的菌群情况:阴道具有复杂的微生态环境,包括数量和特征不同的多种 微生物菌 群。各菌群 之间相互 依赖 、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维持阴道微生态环境的相对稳定。正常情况下 ,能产生过氧化氢 的乳杆菌 占绝对优势 ,占阴道内所 有常驻菌的 95%以上,是一种兼性厌氧菌。国内李奎等 研究显示 ,正常阴道 内的需氧 菌群 主要有草绿色链球菌 、类 白喉棒状杆菌 、念珠菌 、粪肠球菌和表皮葡萄球 菌。而 A V 患者阴道内的乳杆菌明显减少或缺失,比例下降,某些肠道来源的需氧菌增多 。国外 Tem pera 等的研究显示 ,A V 患者 阴道主要为大肠 埃 希 菌 和 粪 肠 球 菌 定 植。M urphy 和 Edw ards 、Peacocke 等 的研究也证 实 ,A V 患 者 阴道 中主 要为 B 族链球菌或肠杆菌科细菌定植。国内刘朝晖等 对 67 例阴道分泌物需氧菌培养阳性 的 A V 患者 的研 究显示 ,需 氧菌 主要 为大肠杆菌(约 占 29.9% ),其次 为粪肠球 菌和棒状 杆菌 (各 约占9.0%),而范爱萍和薛凤霞 对 14 例单纯 AV 感染的患者进行了细菌培养显示,主要为粪肠球菌和链球菌,这与文献报道大致相 同。
目前 A V 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雌激素缺乏 、阴道局部 的免疫调节 机制 异常 以及 肠道细 菌的 阴道 定植有关 。
二 、AV 的临床特征
由于 A V 存在 阴道 乳杆 菌减 少 或缺 失 ,故 阴道 pH 值升高,局部免疫力降低,肠道来源的需氧菌增多,引起宿主强烈的免疫反应 ,常常导致明显的阴道黏膜炎症 性改变 ,因此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的白细胞 ,分泌物呈脓性。
AV 的主要症状 是阴道分泌 物增 多 ,性交痛 ,间或有外 阴阴道瘙痒 、灼 热感 等。AV 患 者 阴道分 泌物 的典 型特点 为稀薄脓性,黄色或黄绿色,有时有泡沫,有异昧但非鱼腥臭味,氢氧化钾试验阴性。妇科检查见外阴及阴道黏膜充血明显,严重者有散在出血点或溃疡 ;宫颈充血,表面有散在出血点,严重时也可有溃疡’ 。故性交痛是 A V 的主要症状之一,其症状不同于宫颈炎、盆腔炎性疾病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所致的深部性交痛,也不同于由于纤维性处女膜环或病毒性外阴疾病等所致 的阴道入 口性交痛 。AV 患者通 常不 主诉 外 阴瘙痒或仅 主诉轻度 的外 阴瘙痒 。
A V 患者阴道分泌物检查特点:(1) 阴道 pH 值 > 4.5 ,通常 > 6.0。(2 )0.9%氯化钠液湿 片检查 :乳杆菌 减少 或缺乏 ;中性 白细胞增 多 ,甚至是含有 中毒性颗粒的 白细胞 ;基底层和基底旁上皮细胞增加,缺乏成熟鳞状上皮细胞。阴道清洁度通常为Ⅲ一Ⅳ度。(3 )革兰染色 :乳杆菌减少或缺失,革兰阳性球菌及肠杆菌科的革兰阴性小杆菌增多。(4 )细菌培养 :多 为 B 族链 球菌 、大肠 埃希 氏菌 、金 黄色 葡 萄球 菌及肠 球 菌等 。
三 、A V 的诊 断
目前尚无规范的 、统一 的、公认 的 AV 诊断标准 。 目前 有D onders 等于 2002 年 提 出的 阴道 分泌 物 显微 镜 湿 片诊 断 标准,包括乳杆菌分级、白细胞、中性白细胞所占比例、背景菌落及基底旁上皮细胞所 占比例。另外,Tem pera 等于 2004 年提出了结合临床特征以及湿片特点的诊断标准,从临床和微生物学两方面诊断 A V 。诊断标准如下 :异常阴道黄色分泌物;阴道 pH 值升高,多数 pH 值 > 5 .0 ;分泌物有异味(但 K O H 试验 阴性 );阴道 分 泌 物 高倍 镜 检 大 量 白细胞 ( X 400 );使 用D onders 分类确 定乳 杆菌分级 ,II a 、II b 和 Ⅲ级 。
四、A V 的治疗
目前尚缺乏公认有效、规范的 AV 治疗方案。理论上可选用针对需氧菌的药物局部用药治疗。国外有资料显示局部应用卡那霉素阴道栓剂及 2%阴道克林霉素乳膏可有一定的疗效 。国内刘朝晖等 将临床上经常用于治疗非特异性阴道炎 的药 物复方 莪术 油栓 剂用 于治 疗 A V ,取得 较好 的 疗效。程慧玲等u刮将临床适应症是治疗 B V 的克林霉素磷酸酯阴道泡腾片用于治疗 A V 也有较好的疗效。
由于以往很 多医生 对 A V 缺乏 足够 的认 识 ,以至 于临床上许多阴道混合感染按照单纯某种阴道炎治疗后,患者仍有不适的症状 ,疗效不满意。故应重视阴道的混合感染,对临床上以外阴阴道炎症就诊的患者除考虑到以往常见的 V V C 、TV 、BV 等 ,还 应考虑是否为 A V 或 者是否合并 A V 的可能 ,才能及时 、全面、有效地治疗。然而,对于阴道混合感染 ,如何全面、正确的诊断,是否需要针对不同的病原体联合应用抗生素以及治疗的疗程是否需要较单纯阴道炎症延长等均无规范统一的标准 [17]。
随着对阴道微生态的认识,人们对阴道炎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许多阴道炎症是由于阴道微生态的破坏及局部免疫功能平衡失调引起的。因此 ,对阴道炎的治疗不仅仅要有效缓解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更应该重视恢复阴道正常微生态环境 ,增加益生菌,提高阴道的防御功能。故微生态治疗是近几年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治疗理念,推动了由生物医学的杀菌时代向生态医学的促菌时代转变,为当前阴道炎的诊治带来革命性的进步,成为研究热点。目前多提倡合理应用针对病原体的敏感高效的抗生素外,及时补充乳杆菌,可促进阴道恢复微生态平衡 ,防止复发和再发。有研究认为,口服或阴道给予含乳杆菌 的制剂将 有助于阴道正常菌群 的恢复 。另有研究表明,VVC 或 BV 治疗后,及时阴道给予含乳杆菌的制剂 ,可明显降低 VV C 或 BV 的复发率。但对于A V 的微生态治疗 目前尚无报道 ,有待今后的临床研究。
综上所述 ,由于目前对 A V 盼认识还远远不够,仍有很多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如发病机制需要进一步探讨 ;诊断标准需要规范和统一;缺乏规范治疗 A V 的有效方案 ,是否更应选用针对需 氧菌的抗生 素治疗 ,对 于混合感 染 的阴道炎如何正确诊断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A V 的微生态治疗等,都将是今后临床工作中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参 考 文 献
1.Berek JS.Berek&Novak 妇科学.2 版 ,郎景和 ,向阳译.北京 :人民卫生 出版社 ,2008 :348 .
2.A m sel R ,T otte n P A ,S p ieg el C A ,et a 1 .N o n spe cif i c vagin itis . D iagnostic criteria and m icrobial and epidem iologieal associations.A m J M ed ,1983 ,74 ( 1) :14 -22.
3.G ardner H L .D esquam ative inf l am m atory vaginitis:a new ly def t ned entity.A m J obstet G ynecol,1968 ,102 (8 ) :1102—1105.
4.D ondem G G ,V ereecken A ,Bosm ans E ,et a1.D ef inition of a typ e‘lf abnorm al vaginal flora that is distinct from b aeter i a l vaginosis:aerobic vaginitis.B JO G ,2002 ,109 (1 ) :34 -43.
5.范爱萍 ,薛凤霞.需氧菌性阴道炎及其混合感染 的临床特征分析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0 ,45(12):904-908.
6.C epicky P ,M alina J .L ibalova Z .et a1. “M ixed ” and“m iscellan eo u s ” vu lv ova ginitis :d ia gn o stics an d th e ra py ofvaginal adm inistration of nystatin and nifurate1.C eska G ynekol,2005 .70 (3 ) :232 -237 .
7.林怀宪 ,薛辰 ,王颖 ,等.女性 阴道混合 感染 246 例临 床分析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10 ,11(3):173—175.
8.吴文湘 ,廖秦平.阴道炎 的诊 治进展 .中 国实用妇 科与产 科杂志,20 09 ,25 ( 12 ) :949 -952.
9.孟培 ,麻玲玲 ,段云葵 ,等.未婚 阴道 炎女性 阴道分 泌物检查结果调查.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07,19(4) :385-386.
10.李奎 ,刘菲 ,张岱 ,等 .北京地 区健 康妇女 阴道需 氧菌 群分析 .中国妇幼保健 ,2008 ,23 :4680-4682.
11.M urphy R .E dwards L .D esquam ative inf l am m atory vag i nitis :w hat is it.J R eprod M ed 。2008 ,53 (2 ) :124—128 .
12.Peacocke M ,Djurkinak E ,Thys — Jacobs S.Treatment of de sq u am ativ e in f l a m m ato ry va ginitis w ith v ita m in D :a ca ser e port.Cutis,2008,81(1):75-78.
13.刘朝晖,董悦.需氧菌阴道炎菌群及治疗效果的临床研究.现代妇产科进展,2009 ,18(11):832-835.
14.薛凤霞 .需氧菌性 阴道炎 的诊治进展.实用 妇产科杂 志 ,2010,26 (2 ) :83—85 .
15.Tem pera G ,A bbadessa G ,Bonfiglio G ,et a 1 .T opical kanam ycin :an ef f ective therapeutic option in A erobic V aginitis.J C hem ot h er,2006 ,18 (4 ) :409 4 14.
16.程慧玲 ,蒙金华 ,杨玉秀 ,70 例需氧菌性阴道炎 治疗效果 临床分析.贵 阳中医学 院学报 ,2011,33(5):58-60.
17.张慧英 ,薛凤霞.阴道炎性疾 病治疗 中 的过度 与不足.中 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l,27(7):506-509.
生殖道微生态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