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OS人群的阴道微生态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
2018-05-23
PCOS人群的阴道微生态研究进展
赵琦(广西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广西 柳州)
摘要:微生态是生物进化过程中,微生物与其宿主(人、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微生物及微生物以及他们与环境之间,由于长期相互适应的结果,在正常情况下,生物宿主的体表与体内分布着一定种类和数量的,形成一个生态系并保持生态平衡的特定微生物群。微生态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分支,最早于 1977 年由德国 VolkerRush 提出。女性阴道微生态是人类生殖道微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由于内分泌紊乱引起激素的改变从而引起相应的阴道微生态变化。为探究这一问题,笔者结合近年来的相关文献从阴道微生态环境的概念、阴道微生态检测的意义、雌孕激素与阴道微生态的关系和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阴道微生态四个大的方面进行如下综述。
关键词:阴道微生态;乳杆菌;PCOS
中图分类号:R711.75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613/j.cnki.1671-3141.2018.11.018
本文引用格式:赵琦 .PCOS 人群的阴道微生态研究进展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18(11):37-38.
0 引言
女性阴道微生态是由阴道内微生物,正常阴道解剖,周期性内分泌变化及阴道局部免疫系统之间构成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协调的动态平衡状态。微生物间和微生物 - 宿主间相互作用及平衡对维持阴道健康微环境十分重要,当各种内源性或外源性因素打破这种平衡,可引起宿主各种类型疾病 [1],如细菌性阴道炎、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滴虫性阴道炎、需氧菌阴道炎等发生,甚至导致恶性肿瘤 [2]。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ne, PCOS)是生育期妇女常见的妇科内分泌紊乱性疾病,由于激素的改变引起相应的阴道微生态变化。现将 PCOS 人群的激素变化对阴道微生态的影响做以下综述。
1 阴道微生态环境的概念
微生态学是研究正常微生物与其宿主相互关系的生态学分支,其研究的核心是正常微生物群 [3]。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医学微生态已成为一门独立的边缘学科,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人体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经常寄居的对人体无损害的微生物,通称为正常微生物群或正常菌群。其对人体是必需的,而且有益无害。一个健康成年人大约有 1×1013 个体细胞,而全身定殖的正常微生物总数高达 1×1014 个,主要分布于皮肤、口腔、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女性下生殖道为开放性腔道,是人体内重要微生态区,女性阴道微生态体系是阴道的解剖结构,微生态菌群,局部免疫及机体内分泌调节功能共同组成 [4]。
人类关于生殖道的菌群研究已经超过 150 年 [5],正常状态下厌氧菌与需氧菌约为 10:1 的比例存在妇女阴道内 [6]。在健康妇女阴道寄生着 50 多种微生物,包括乳杆菌、双歧杆菌、拟杆菌、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棒状杆菌、大肠杆菌、韦荣球菌、消化链球菌、加德纳菌,以及原虫,病毒支原体和白假丝酵母菌等,其中以专性和兼性厌氧菌为主,健康妇女占优势地位的是乳杆菌,它对维持阴道微生态健康,预防阴道感染起重要作用 [7]。
目前研究表明,健康女性阴道内可分离出 20 多种乳杆菌,阴道内最常见的乳杆菌是嗜酸乳杆菌、唾液乳杆菌和发酵乳杆菌。主要产 H 2O2 的菌种为卷曲乳杆菌、格氏乳杆菌、詹氏乳杆菌和嗜酸乳杆菌。
阴道内正常存在的乳杆菌对维持阴道正常菌群起着关键的作用。阴道鳞状上皮细胞内的糖原经乳杆菌的作用,分解成乳酸。使阴道的局部形成弱酸性环境(pH ≤ 4.5),可以抑制其他寄生菌的过度生长。此外,乳杆菌通过替代、竞争排斥机制阻止致病微生物黏附于阴道上皮细胞;同时,分泌过氧化氢、细菌素、类细菌素和生物表面活性剂等抑制致病微生物的生长,从而维持阴道微生态环境的平衡 [8]。
2 阴道微生态检测的意义
阴道微生态形态描述包括菌群的优势菌、密集度、多样性、集体的阴性反应和病原菌。这 5 个指标能相对准确地反应出阴道微生态的整体特征,也在一定成程度上反应微生态演变和疾病的关系 [9]。通过描述阴道菌群的密集度、多样性、优势菌、阴道分泌物白细胞计数等炎症反应指标,pH 值和乳杆菌功能,对阴道微生态环境进行全面评价,任何一项指标出现异常均可诊断微生态失调状态 [10]。
阴道微生态的状态随着年龄、激素水平、月经周期、饮食或身体状况、性交、服药等诸多因素影响而不断动态变化,因此动态观察阴道微生态是必要的 [11]。阴道微生态评价能够指导临床医师全面评价阴道微生态状况,在疾病诊断的同时通过菌群和功能检测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判断预后并协助治疗。
3 雌孕激素与阴道微生态的关系
阴道是各种微生物共生的场所,阴道环境受雌激素、孕激素、阴道灌洗、性生活和抗生素的使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雌孕激素在阴道微生态系统的变化中起重要作用 [12]。正常女性阴道抗菌作用与阴道酸性环境有关。阴道上皮内的糖原和阴道中的乳杆菌决定了阴道的酸性环境。在女性的不同时期,由于体内的激素水平变化,阴道的 pH 值也产生变化。在新生女婴阴道内无菌,约在出生后 7-8h 开始出现,主要是葡萄球菌、肠球菌和类白喉杆菌等。2-3d 后厌氧菌或兼性厌氧菌的乳杆菌取代了上述需氧菌,形成纯种状态,新生女婴血循环中母体雌激素维持较高水平,阴道上皮内储存较多糖原,为乳杆菌的定殖提供环境。随着母体雌激素水平的衰退,新生女婴乳杆菌水平减少,最终球菌成为优势菌,阴道环境逐渐转变为中性或弱碱性,故幼女期,阴道上皮处于低雌激素状态,糖原少,乳杆菌不占优势,阴道 pH 值维持在 7.2-8.0,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生长,细菌性阴道病占首位。青春期后月经基本规律,阴道粘膜上皮受周期性激素影响分泌糖原,乳杆菌数量迅速增加,形成相对稳定的正常菌群定殖,保持阴道的酸性环境,抑制致病菌增殖。妊娠期,由于雌孕激素明显高于非妊娠期,阴道糖原增加,pH 值减低,可阻止大多数细菌入侵,但为白色假丝酵母菌生长提供环境。因此妊娠期女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发生率较高。围绝经期妇女女性生殖道黏膜变薄,皱襞消失,阴道血供下降,分泌物减少,随着雌激素水平下降,阴道上皮萎缩,糖原减少或缺失,导致乳杆菌密度降低,pH 值 6.0-8.0,增加感染机会 [13]。
4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阴道微生态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ne, PCOS)是生育期妇女最常见的妇科内分泌紊乱性疾病,在育龄期妇女发病率 5%-10%,其内分泌特征是高雄激素血症,LH 水平增高, LH/FSH 比值增高,高胰岛素血症 [14]。目前 PCOS 的治疗多以达英 -35(炔雌醇环丙孕酮)为主。Ocak[15] 等指出口服短效避孕药对正常阴道菌群影响很小,但相关文献调查发现 [16-17],应用激素避孕能降低 BV(细菌性阴道炎)发生风险,有研究指出激素避孕药的使用可调节 BV 局部炎症应答,与正常阴道菌群存在的水平相比,BV 明显地与高浓度的 IL、TNF、 INF-r、IL-2、IL-4 相关,也表明激素避孕药的使用可能改变了生殖道的免疫。PCOS 由于血中黄体生成素,雄激素等水平异常,导致无排卵,由于无排卵,体内持续性低水平雌激素状态,粘膜增厚,糖原分泌增加,酸度增加,有利于念珠菌生长繁殖,或由于阴道不规则出血破坏阴道菌群平衡,导致 VVC 发病常见。通过研究发现 PCOS 合并 VVC 感染的患者经过达英 -35 的治疗,可纠正体内异常雌激素环境,不仅改善其月经失调状态,还可降低 VVC 复发率,纠正患者对 VVC 的易感性。通过激素对阴道微生态的影响和达英 -35 治疗对 PCOS 人群阴道微生态的改变的阐述,我们可得出:(1)随激素的变化,阴道环境亦发生相应改变,其主要通过调节阴道内的糖原,机体免疫功能,和阴道菌群的变化等发挥作用;(2)阴道微生态体系在防御疾病,繁衍后嗣方面不可或缺,这也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用达英 -35 改变 PCOS 人群的激素的状态,对其阴道菌群采用干预手段,亦也是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目前国内尚无 PCOS 患者阴道微生态状况的大样本研究数据,亦无 PCOS 患者应用达英 -35 治疗前后阴道微生态状况对比资料。PCOS 患者激素的变化及药物的治疗对其自身的阴道微生态状况有无危害,改善阴道微生态环境后,能否改善 PCOS 患者妊娠率,下降流产率,还需不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郭雪冬 , 樊尚荣 . 阴道微生态的形态学诊断 [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学杂志 ,2017,33(8):800-803
[2] 田小英 , 廖秦平 . 阴道微生态与妇科肿瘤的研究 [J]. 中国微生态杂志 ,2013,25(7):866-867.
[3] 林琳 , 高碧燕 . 阴道微生态环境的临床研究进展 [J]. 中国妇幼卫生杂志 ,2017,8(6):71-75.
[4] 毛芳 , 赖启名 . 不同避孕措施对阴道微生态的影响 [J]. 浙江实用医学 ,2013,18(4):142-145.
[5] MartinDH.Themicrobiotaofthevaginaanditsinfluenceonwomen'shealthanddisease.[J].AmericanJournaloftheMedicalSciences,2012,343(1):2-9.
[6] BartlettJG,PolkBF.Bactreialfloraofthevagina:quantitativestudy[J].RevIfectDis,1984,6(1):62-72.
[7] 廖 秦 平 . 女 性 阴 道 微 生 态 及 阴 道 微 生 态 评 价 [J]. 实 用 妇 产 科 杂志 [J].2010,26(2):81.
[8] 李兰娟 . 感染微生态学 [M].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422-424.
[9] 曽 忠 名 , 潘 令 嘉 . 临 床 微 生 态 学 及 其 理 论 基 础 [J]. 中 国 微 生 态 杂志 ,1999,11(6):321-328.
[10] 廖秦平 , 安瑞芳 , 薛凤霞 , 等 . 阴道微生态评价的临床应用专家 [J].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6,51(10):721-723.
[11] 肖冰冰 . 阴道微生态研究进展 [J].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2011,38(6):479-482.
[12] 刘玲玲 , 王蔼明 . 雌、孕激素在阴道微生态系统变化中的作用 [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3,29(4):318-320.
[13] 马薇 , 金措 . 女性一生不同阶段阴道微生态菌群特征研究进展 [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6,32(8):817-820.
[14] 王颖 , 杨文 . 达英 -35 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 40 例疗效分析 [J]. 安徽医药 ,2011,15(1):87-88.
[15] OcakS.CetinM,HakverdiS,etal.Eeffctsofintrauterinedeviceandoralcontraceptiveonvaginalfloraandepithelium.SaudiMedJ,2007,28(5):717.
[16] 魏静 , 王蕊 , 李春霞 , 等 . 未经治疗的多囊卵巢综合征窗口期子宫内膜甾体激素受体和整合素的表达 [J]. 实用医学杂志 ,2009,25(23):3979-3982.
[17] 周月芬 . 霉菌性阴道炎的诊治进展 [J]. 中国实用医药 ,2011,18(6):239.
生殖道微生态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