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方法治疗非特异性阴道炎的临床效果评价

发布时间:

2017-01-07

不同方法治疗非特异性阴道炎的临床效果评价 
张小松 赵更力 毕蕙 张岱 刘欣燕王威 李洁 凌斌 冯翠萍 刘朝晖
【摘要】目 了解不同方法治疗非特异性阴道炎治疗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在5家医院收集133例非特异性阴道炎病例,随机分为保妇康栓组(1组),臭氧液阴道冲洗组(2组)和硼酸冲洗组(3组)进行治疗,所有病例在完成疗后(3±2)d进行随访评价其治疗效果,随访内容包括症状、体征和阴道微生态改善情况。使用SPSS 22.0版统计进行F检验和x2检验,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三种方法临床总有效率达40% 以上,其中以2组有效率最高,达59.3%,其次为1组,有效率为57.1%,最后为3组,有效率为43.8%。但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158, P=0.363)。入组病例中经阴道微生态检测发现67例AV患者经治疗后三组间AV评分小于3分的比例分别为2组34.4%,1组为35.0%,3组35.7%,三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92, P=1.000)。经阴道微生态检测发现69例乳杆菌异常患者经治疗后,三组间乳杆菌恢复正常的比例分别为2组78.1%,1组为63.2%,3组76.9%,三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472,P=0.494)。结论三种方法治疗非特异性阴道炎的临床疗效没有差异。
【关键词】非特异性阴道炎;臭氧;随机对照研究;治疗效果

非特异性阴道炎是指有外阴瘙痒或灼痛及分 泌物异常等主诉、妇科检查见外阴或/及阴道充 血、水肿、分泌物黄色等、清洁度Ⅲ度及以上且除外阴道常见感染(滴虫阴道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及细菌性阴道病)的阴道炎,这类阴道炎临床常见,但寻找病原微生物困难,目前尚无规范的治疗方法,本研究试图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方法,评价不同方法治疗非特异性阴道炎的效果。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5年3月在5家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协和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和 中日友好医院)确诊的非特异性阴道炎患者共133 例,入选标准为非孕期,除外宫颈炎或盆腔炎、或正在应用与治疗非特异性阴道炎有关的药物者。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39.19±11.45)岁,经知情同意后使用SAS 8.2版统计软件产生随机序列随机分为3组。第1组保妇康栓组42例,第2组臭氧液阴道冲洗组59例,第3组硼酸冲洗组32例。三组间年龄均值无统计学意义(F=0.551, P=0.578)。
二、研究内容
1治疗方法:1组:阴道用保妇康栓1枚,每晚1次,共6d;2组:臭氧液,阴道冲洗,每天 1次,共3 d,每次冲洗时间3 min (臭氧液浓度:8 mg/L,每次冲洗使用臭氧液1.8 L)。3组:3% 硼酸液,阴道冲洗,每天1次,共3d。
2药物及设备:臭氧液冲洗设备是珠海新依科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提供的XYK-6000D型蓝氧妇科治疗仪,保妇康栓为海南碧凯药业生产,1.74 g/粒。 3%硼酸溶液由医院自行配制,600 ml蒸馏水加入18 g硼酸粉。
3.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所有病例在完成治疗后(3±2)d内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妇科检查和阴道分泌物微生态检测。
(1)临床有效率:根据患者症状(外阴瘙痒、外阴疼痛)和体征(外阴/阴道充血、红肿)的严重程度分为0-3分,积分变化百分率=(用药前积分-用药后积分)/用药前积分X100%。下降 100%为疫愈,下降< 100%但65%为显效,下降< 65%但30%为改善,下降< 30%为无效;将临床痊愈和显效病例合计为临床有效病例。
(2)微生态检测:在治疗前后取阴道侧壁上1/3处分泌物涂片和革兰氏染色,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进行微生态检测[1-2],具体检测包括需氧性阴道炎(AerobicVaginitis, AV) 评分和乳杆菌分级。AV评分包括乳杆菌分级,清洁度,白细胞中毒颗粒比,背景菌群以及外底层细胞比,总分>3者诊断为AV。乳酸杆菌分级:I:满视野;Ⅱa:混合菌落,但乳酸杆菌占优势;Ⅱb:混合菌落,但乳酸杆菌不占优势;Ⅲ级:乳酸杆菌极少或消失,全为其他菌。I-Ⅱa级为正常,Ⅱb-Ⅲ级为异常。
三、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三组间的均数比较采用F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RXC表的x2检验,如表中格子数小于5采用Fisher精确检验值表示,P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治疗后临床有效率的比较
三组之间临床痊愈率,显效率,改善率以及无效率,经统计学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治疗方法临床总有效率均达40%以上,其中以2组有效率最高,达59.3% (35/59),其次为1组,有效率为57.1%(24/42),最后为3组,有效率为 43.8%(14/32)。但三组间有效率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158, P=0.363),见表1。

表1不同治疗方法临床有效率的比较[例(%)]


组别

 

临床有效情况

 

X2值

p值

痊愈

显效

改善

无效

1组

18(42.9)

6(14.3)

5(11.9)

13(31.0)

3.741*

0.723

2组

23 (39.0)

12(20.3)

7(11.9)

17(28.8)

 

 

3组

11(34.4)

3(9.4)

7(21.9)

11(34.4)

 

 

注:*Fisher检验
二、治疗前后微生物学的比较
1.AV评分比较:治疗前133例非特异性阴道炎患者符合AV诊断标准者达67例,占50.4%。 各组中,AV比例分别为1组47.6%(20/42),2 组 54.2%(32/59),3 组 43.8%(14/32),经统计 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12, P=0.603)。 治疗后三组间AV评分小于3分的比例分别为1组65.0%(13/20),2组65.6%(21/32),3组 64.3%(9/14),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x2=0.092, P=1.000)。
2.乳酸杆菌分级比较:治疗前各组间乳杆菌异常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乳杆菌转为正常的比例1组为36.8%(7/19),2组及3组分别为21.9% (7/32)和 23.1% (3/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92,P=1.000)。治疗前诊乳杆菌正常的病例治疗后转为异常的比例1组为13.0%(3/23),2组及3组分别为3.7%(1/27)和15.8。%(3/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105, P=0.349),见表 2。
表2治疗前后各组乳杆菌分级比较[例(%)


组别

治疗前乳杆菌分级

乳杆菌异常治疗后的分级

乳杆菌正常治疗后的分级

正常

异常

正常

异常

正常

异常

1组

23 (54.8)

19(45.2)

7(36.8)

12(63.2)

20 (87.0)

3(13.0)

2组

27 (45.8)

32 (54.2)

7(21.9)

25 (78.1)

26 (96.3)

1(3.7)

3组

19(59.4)

13(40.6)

3(23.1)

10(76.9)

16(84.2)

3(15.8)

X2值

1.744

 

1.472①

 

2.105①

 

P值

0.427

 

0.494

 

0.349

 

注:①采用Fisher检验
3.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本研究中共有8例出现不良反应(6.0%),其中1组3例(7.1%),2例外阴瘙痒,1例外阴和腹部皮肤过敏;2组2例(3.3%),均为外阴瘙痒;3组3例(3.2%),均为外阴瘙痒。
讨 论
在妇科临床实践中,非特异性阴道炎患者多 为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及大肠埃希菌等病原菌,且以混合感染多见,发病原因与患者阴道微生态环境失调,以至于致病菌大量繁殖引起阴道炎性反应有关。本研究中有50%以上病例为AV,AV是近年来新认识的1种阴道感染性疾病,主要由需氧菌感染引起,其特点为阴道内乳杆菌减少或缺失,其他细菌如B族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及肠球菌等需氧菌增多,并产生阴道黏膜炎性改变[2-4]。无论是非特异性阴道炎还是需氧性阴道炎,目前均没有相应的诊疗规范。国内主要的诊疗方法包括中药或抗生素局部治疗,并辅助以益生菌的局部应用,都有一定的诊疗效果[5-6]。
本研究发现使用臭氧溶液进行阴道冲洗与保妇康栓组和硼酸冲洗组的临床疗效相比较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有高效、广谱的杀菌功效,利用它的氧化性,可以在较短时间内破坏细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的生物结构,使之失去生存能力[7]。相关文献中可以看到臭氧液冲洗治疗细菌性阴道病、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等常见阴道感染有一定疗效[8]。保妇康栓的主要成分为莪术油和冰片,药理研究证明,莪术油具有广谱抗病原微生物、抗炎、促进机体免疫反应等作用。3%硼酸冲洗液能够帮助阴道维持酸性环境,有助于阴道内环境的改善。本研究的结果也提示虽然三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有效率经统计学检验没有显著性差异,臭氧冲洗有效率最高,达59%。同时,治疗前后对于阴道微生态的影响三组间也没有统计学差异,虽然臭氧有杀灭细菌的作用,但是短期使用对于阴道微生态的影响与保妇康栓和硼酸液应用的结果类似,其他文献也显示臭氧冲洗不会破坏阴道微生态环境[9],其具体机制应进一步探讨。此外,本研究中也可以看到,三种治疗方法发生轻微不良反应事件的比例均较低,也没有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尤以臭氧冲洗组发生不良反应事件的比例为最低。
综上所述,三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没有差异,且副反应轻微。本研究为非特异性阴道炎的治疗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但样本量较少,统计学检验没有显著性差异,今后应进一步扩大样本量。
参考文献

  1. 刘朝晖,张岱,赵敏,等.5275例健康妇女阴道微生态状况 的分析.现代妇产科进展,2009, 18:129-131.
  2. 刘朝晖,董悦.需氧菌阴道炎菌群及治疗效果的临床研究. 现代妇产科进展,2009, 18:832-834.
  3. Tempera G, Bonfiglio G, Cammarata E, et al. Microbiological/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validation of topicaltherapy with kanamycin in aerobic vaginitis: a pilot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2004, 24: 85-88.
  4. 韩姹,范爱萍,储赞军,等.需氧菌性阴道炎的发病机制及治 疗进展.中华妇产科杂志,2014, 49: 944-947.
  5. 张国利.双唑泰栓联合乳酸杆菌治疗非特异性阴道炎的临床 效果观察.医学信息,2015, 28: 66-67.
  6. 林淑文.双唑泰栓与乳酸杆菌联合治疗非特异性阴道炎的临 床研究.吉林医学,2012, 33: 2564-2565.
  7. 李庆祥王燕申主译.臭氧治疗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 社,2006: 3-8.
  8. 袁懿舯瑞娜冯丽华.臭氧水溶液治疗阴道炎的临床研究进 展.中国妇幼保健,2008, 3, 20-422.

张小松,狄江丽,刘朝晖,等.阴道感染不同治疗方法对阴道 内环境的影响.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3, 24: 324-327.

生殖道微生态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