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暂无数据
支原体详解
发布时间:
2013-07-11
支原体
支原体(mycoplasma):又称霉形体,为目前发现的最小的最简单的原核生物。支原体细胞中唯一可见的细胞器是核糖体(支原体是原核细胞,原核细胞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
支原体是在1898年发现的,又称人形支原体,是一种简单的原核生物。其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
支原体结构也比较简单,多数呈球形,没有细胞壁,只有三层结构的细胞膜,故具有较大的可变性。支原体可以在特殊的培养基上接种生长,用此法配合临床进行诊断。与泌尿生殖道感染有关的主要是分解尿素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两种,约有20-30%的非淋菌性尿道炎的病人,是由以上两种支原体引起的,是非淋菌性尿道炎及宫颈炎的第二大致病菌。在成年人的泌尿生殖道中分解尿素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感染率主要与性活动有关,也就是说,与性交次数的多少、性交对象的数量有关,不管男女两性都是如此。据统计女性的支原体感染率更高些,说明女性的生殖道比男性生殖道更易生长支原体。另外,分解尿素支原体的感染率要比人型支原体的感染率为高。
英文缩写 (Acronym):
PPLO
中文全称 (Chinese):
支原体
英文全称(English):
pleuropneumonia-like organism
中文意思 (Chinese Introduction):
组织培养污染类胸膜肺炎菌
英文介绍 (English Explanation)
2 特征形态与结构
支原体的大小为0.2~0.3um,可通过滤菌器,常给细胞培养工作带来支原体污染的麻烦。菌落小(直径0.1~1.0mm),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呈特有的"油煎蛋"状。无细胞壁,不能 支原体结构维持固定的形态而呈现多形性,对渗透压敏感,对抑制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不敏感。革兰氏染色不易着色,故常用Giemsa染色法将其染成淡紫色。细胞膜中胆固醇含量较多,约占36%,对保持细胞膜的完整性具有一定作用。细胞膜含甾醇,比其他原核生物的膜更坚韧。凡能作用于胆固醇的物质(如二性霉素B、皂素等)均可引起支原体膜的破坏而使支原体死亡。
支原体基因组为一环状以双链DNA,分子量小(仅有大肠杆菌的五分之一),合成与代谢很有限。
肺炎支原体的一端有一种特殊的末端结构(terminal structure),能使支原体粘附于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表面,与致病性有关。
2.1 生化反应与分型
一般能分解葡萄糖的支原体则不能利用精氨酸,能利用精氨酸的则不能分解葡萄糖,据此可将支原体分为两类。解脲支原体不能利用葡萄糖或精氨酸,但可利用尿素作能源。
各种支原体都有特异的表面抗原结构,很少有交叉反应,具有型特异性。应用生长抑制试验(Growth inhibition test,GIT)、代谢抑制试验(Metabolic inhibition test,MIT)等可鉴定支原抗原,进行分型。
它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有80余种。与人类有关的支原体有肺炎支原体(M-pneumonie,Mp)、人型支原体(M.humenis,MH)、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 UU 分解尿素支原体)和生殖器支原体(M.genitalium,MG)等。
肺炎支原体引起肺炎。现已从人类泌尿生殖道分离出来7种支原体,其中分离率较高而与泌尿生殖道疾病有关,是解脲支原体,其次是人型支原体。人型支原体(M.humenis,MH)、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和生殖器支原体(M.genitalium,MG)都会引起泌尿生殖道感染。
3 培养要求 编辑本段
营养要求比一般细菌高,除基础营养物质外还需加入10~20%人或动物血清以提供支原体所需的胆固醇。最适pH7.8~8.0之间,低于7.0则死亡,但解脲支原体最适pH6.0~6.5。
大多数兼性厌氧,有些菌株在初分离时加入5%CO2生长更好。生长缓慢,在琼脂含量较少的固体培养基上孵育2~3天出现典型的“荷包蛋样”菌落:圆形(直径10~16um),核心部分较厚,向下长入培养基,周边为一层薄的透明颗粒区。此外,支原体还能在鸡胚绒毛尿囊膜或培养细胞中生长。
3.1 繁殖方式
繁殖方式多样,主要为二分裂繁殖,还有断裂、分枝、出芽等方式,盖因缺乏细胞壁造成分 支原体标本裂时二个子细胞大小均所致。同时,支原体分裂和其DNA复制不同步,可形成多核长丝体。
细胞培养(特别是传代细胞)被支原体污染是个世界性问题。国内外研究表明,95%以上是以下四种支原体:口腔支原体(M.orale)、精氨酸支原体(M.arginini)、猪鼻支原体(M.hyorhinis)和莱氏无胆甾原体(A.laidlawii),为牛源性。以上是最常见的污染细胞培养的支原体菌群,但能够污染细胞的支原体种类是很多的,国外调查证明,大约有二十多种支原体能污染细胞,有的细胞株可以同时污染两种以上的支原体。
4 感染与致病机理 编辑本段
病机理
致病支原体中,肺炎支原体起肺炎,人型支原体、解脲支原体和生殖器支原体主要引起泌尿生殖道感染。支原体肺炎又称原发性非典型肺炎,支原体肺炎全年均可发病,以冬季多见,可有小流行。支原体肺炎是学龄前儿童及青年人常见的一种肺炎,支原体肺炎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潜伏期较长,可达2~肺炎3周。支原体肺炎虽然病程较长,肺部病变较重,炎症吸收较慢,但绝大多数预后都是良好的,合并症亦少。生殖器支原体感染是近年新明确的一种性接触传播疾病。成人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新生儿则由母亲生殖道分娩时感染。成人男性的感染部位在尿道粘膜,女性感染部位在宫颈。新生儿主要引起结膜炎和肺炎。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是一种原核微生物,呈球杆状,大小为125-250毫微米,分子量4.5*108,高度多形性,没有坚硬的细胞壁,能在无细菌的培养物中增殖,能产生尿素分解酶分解尿素。特异性抗体能抑制它生长,因其缺乏坚硬的细胞膜,对青霉素耐药,对细胞膜有亲和性,生长繁殖时需要类固醇物质。婴儿或无性交接触的女性生殖道内找不到解脲支原体。而性生活越乱,这种支原体阳性率也越高。Mc Donald 1982年报告587例急性尿道炎症状病人中,209例(36%)中段尿中分离出解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mycoplasma hominis)支原体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弱,45℃15min即可被杀死。 支原体只能粘附在呼吸道或泌尿生殖道的上皮细胞表面的受体上,而不进入组织和血液。支原体引起细胞损害的原因为:粘附于宿主细胞表面的支原体从细胞吸收营养,从细胞膜获得胆固醇等脂质,引起细胞损伤;支原体代谢产生的有毒物质,如溶神经支原体能产生神经毒素,引起细胞膜损伤;脲原体含有尿素酶,可以水解尿素产生大量氨,对细胞有毒害作用。支原体除可以粘附于细胞、巨噬细胞表面外,还可以粘附于精子表面,从而阻止精子运动,其产生神经氨酸酶样物质可干扰精子与卵子的结合。这就是支原体感染引起不育不孕的原因之一。
在动物实验发现,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可以杀灭支原体,而中性粒细胞的作用不大。在体外,IgG1和IgG2抗体有调理作用。可加强巨噬细胞对支原体的杀伤作用。
感染危害
出现尿道炎症状
当支原体经尿道感染后,患者朋友可出现尿道炎症状,并可继发支原体衣原体性慢性前列腺炎,女性可见宫颈及前庭大腺,引起尿道炎、宫颈炎与前庭大腺炎。
引起男性不育
由于受到支原体感染,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然而此微生物还继续感染精道、精囊和睾丸,影响精子和精液的质量,引起不育。解脲支原体感染造成的男性精子病理性改变,导致男性不育。
干扰精子运动
当受到支原体感染后,然而延期的导致疾病患发,使得精子的速度和频率运动受到一定的影响。
男性性功能下降
由于病原微生体对生殖器官和性神经反应末梢的损害,使得性神经对有效刺激不敏感,性器官长期处于不应期,性欲和反应减弱,久而久之可导致阳痿。